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延佳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开创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金台点将系列之九)

2013-03-12 10:38:3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李树森
A-A+

  范迪安:为当代水墨贡献了又一种鲜明的体例
  李树森: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评论家范迪安先生曾评价说:“延佳黎在语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为当代水墨贡献了又一种鲜明的体例。”我想范馆长用“体例”二字来概括,是因为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为中国水墨画新领域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贡献,为解决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问题提供了个案范例,这样的范例应该是会载入美术史的。请您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个人语言而成为了“一种鲜明的体例”?您对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问题怎么看?
  延佳黎:“体例”是“体”和“例”两个内容,一般用在文章和著作的编写和组织形式上,包括体裁内容,和形式类别。范迪安先生用“贡献了一种鲜明的体例”来评价我的作品,我想他是指作品在形式内容和表现语言等方面给人一种新鲜的体验和触觉,使作品独具一格。
  中国水墨画长久以来,一直沿袭传统的形式内容和语言技法:勾线填色,泼墨晕染;皴擦点染;攒三聚五;合二孤一等等,好像万变不离其宗,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的水墨画都有些千篇一律的感觉。归结在于:其一,我们早已远离了古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环境,却过于注重学习古人的技法语言,而轻视了技法后面强大的思想精神实质、审美层次和生活时境。所以,同样的技法语言,今人用来,不能入境,显得空泛落俗、粗糙无力。即使功力了得,也给人滞后的感觉。其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艺术表现语言和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西方文化元素的注入,部分艺术家积极地在寻求新的图式语言与表现形式。象构成主义,实验水墨,新写实,甚至水墨装置等等。但在新语言形式的背后,有没有,体现人类“至情”“至性”并富有灵魂的情思与意境;有没有,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相契合,让人感觉在新的形式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舍弃与背离,这些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其三,形式语言就是绘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技法语言,形式语言可以不断的创新,根据需要而改变,但不管语言如何变幻,巧妙,出新,最重要的还是所说的内容。你的形式语言能否恰如其分地、贴切地传达出你的精神指向,能否表达触动人类灵魂和情感的意境,能否和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才是艺术真正动人之处。所以我想,范馆长说的“一种鲜明的体例”应该是指以上这几方面给人的视觉感觉和精神体验吧。而这种感觉和体验,应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当你认识到绘画的传统形态不足以表达你对当下人的生活现状、精神空间、审美欲求等方面的理解与诠释;不能很好地体现你对人性的关照,和对宇宙、自然的情怀的诠释,那你定会谋求新的发展,穷则思变,思变则可通。
  作为当代水墨画家,拥有广泛的文化信息,如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艺术领域的相互渗透,都会在艺术家的心里留下印迹,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定会从自身的人生体验出发,关照人类文化,创造出和自身审美相吻合亦和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精神空间同归的新形态语言。当然这些新的艺术形态,必将有自己强大的传统文化精神为背景。所以,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家,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寻根而起,深刻领会其精神要义,充分吸收、消化,融入自身,而且亦要关照宇宙、人生、宗教、自然等,当它们在你的心里通融并再次释放、呈现的时候,就是全新的感觉。那一定是现代的。
  所以,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应该是靠艺术家精深的文化思想、深刻的人生体验,新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技法语言等方面,通过长期修炼、积淀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墨和色用的好不如说水用的好
  李树森:您的很多作品画面至润至淡至虚,但却润淡不失骨、虚无缥缈,却能力透纸背。请问您是怎样做到的?
  延佳黎:这个问题较难说的很清楚。“至润至淡至虚”这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润含春雨,干冽秋风”,就是传统文化对绘画的一种审美体验。而我独取其“润”,这是我自身对“润”比较敏感。在中国水墨画里,要画得很“润”比画的“干”难度大很多。众所周知,水多而润,而中国水墨画的材质——生宣,很薄、纸质很松、很绵软,非常吸水,遇水多极易烂掉。
  但是,水的运用正是水墨画的关键,对一幅画的评价,与其说墨和色用的好,不如说水用的好,因为墨和色都是用水调出来的。所以,要做到“润淡不失骨,虚幻却有力”,这是有较大难度的。而温润、湿润、柔润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因为任何物种离开水,都将干枯。所以水滋养万物,它是生命的感觉,我挡不住这种感觉的诱惑。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所以,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可谓,“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就是“水”的品德。而这些正是我很推崇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在我的作品里,用了很多的水,使画面产生了很润的感觉。
  淡和虚是我对艺术和人生的的追求,淡薄萧远、空灵虚幻,这是一种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人格的淡薄与空灵,“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心灵的写照。这样的艺术心灵,看似淡薄虚幻,却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正是这种精神的支配和意念的专注,加之长期的笔墨操练,方可达到“至润至淡至虚”的画面效果。
  “致虚守静”的精神指向
  李树森:您的画中有着深深地禅意,以“虚无”的精神性,体现出富有诗意的朦胧、清纯与空灵,似梦中之境,又似境中之梦,如梦如幻。老子曰:“至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这句话似乎可以慨括您作品的精神指向。请您对自己作品的精神指向做一个解读。
  延佳黎:所谓“隔水看花”“古镜照神”。这是艺术心灵追求朦胧神似的美得感觉,我很崇尚艺术作品的这种朦胧神似、超越真实物象的感觉。虚无,是道的本体。只有达到虚静的本性,才能认识“道”。“致虚守静”,尽量使自己排除杂念,隔绝欲望的干扰,使自己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让自己的内心趋于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静观宇宙万物、生命之根本,才能寄情于自然物象。故,画山时,心中只有山水草木和万物生灵,别无他想,别无他求,使自己相容其中,和大自然有一种心灵的沟通,自己就是那山中的一棵小树,一条蜿蜒的幽径,一只小毛驴,或是那天空的一片云,一阵风,而这些物象朦胧神似、飘忽不定。这正是将自身融入宇宙自然,超然物外的自我心灵的关照,是超越现实利害关系、纯粹的梦幻意象世界,是艺术精神的理想境界。所以“致虚守静”应该是所有人的精神指向。艺术作品给人的感觉,应该就是精神的净土、灵魂的栖息地,让人在现实的繁杂中领略到艺术所带给人们的虚静与超凡脱俗。
  邵大箴:图式的新颖与独创
  至虚至实、卓然不群的“延家样”
  李树森:您的作品格调、品质之新,迥异于大众。立意高远,格调高雅清新,内涵丰富,耐看耐品,深刻体现出您对宇宙、人生、自然地感悟、认识与关照。邵大箴先生就评价说:“延佳黎是一位对人生和艺术有深刻感悟的艺术家。”“其样貌已于传统山水画有相当的距离,可是其通融、含蓄与儒雅的精神和气质,无疑是中国的,而其图式的新颖与独创,则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这种独创已形成卓然不群的“延家样”。请您谈谈您作品图式上的独创体现在哪里?“如梦如幻”是怎样的精神世界、人生感悟的反映?
  延佳黎:“图式的新颖独创”,是邵大箴老师总结的,也说出了大家的感觉。.我自己作为一个画家,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这些年来学习感悟到的东西,转换到画面上,让大家充分的体会到我的想法,我的追求和我的理想世界,并能产生精神上的相通共识。没有过多的想是什么样的图式语言,有没有独创性等。
  现在返观再思,我想,“图式的新颖独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的作品,舍弃了传统一贯的以“线”造型的图式语言,整个画面没有“线”的痕迹,完全是物象的本来面目,(其实物象本身是没有“线”的,为了匡其型,意造了“线”),即面的感觉和团块的感觉,其二,构图不受传统绘画理念、样式的拘泥,而是以物象最本色的形态,和自身要表现的精神内容决定,山色、天空、河流草木充满画面,融为一体,寄情于景,表现空灵悠远的意境,其三,大量运用色彩,和朦胧虚幻的技法语言,使其虚幻之至,宛若梦幻,却又给人至真至实之人生感觉。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构图形式到技法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体验。言不尽意,大概是如此。
  “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是了解了人在经历了生老病死的苦痛之后,最终归于平淡、虚无、一切皆空的人生感悟。人生如梦本虚幻,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尽量不要被世俗欲望所困,让自己的心身能够达到一种最大的自由,用自由、虚静无束的心,感受宇宙万物,创造意象的艺术精神世界。
  以出世之精神,行入世之事业
  李树森:品读您的山水画和佛像作品,其蕴含的深刻而又丰富的精神性,如绵绵春雨沁人心田,洗荡灵魂,让人放下功名利禄,感受到超脱的心灵归宿。在浮躁的当下,对艺术的欣赏视觉化取向几成君临天下之势,而你的作品既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中国画所固有的强调精神性文化内涵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本质,又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实属不易。可以说您不是为画画而去画画,而是将绘画与哲思融汇贯通了的。您对艺术的欣赏视觉化取向问题和精神性文化内涵问题是怎样思考的?
  延佳黎:“融会贯通”不敢当,视觉化趋向,应该要符合当下人的审美企求:既要有新颖的形式语言,又要有充盈丰沛的精神内容,这需要我们立足并彻悟传统文化之精神要义,观照世界文化之发展变化,不断更新自身之观念,本着对人类、自然、宇宙万物的大悲悯情怀,以出世之精神,行入世之事业。静观万象之变,了然于心,终得超然物外的精神关照。
  独创“渍积没骨法”
  李树森:我注意到您的作品在笔墨上主要采用渍和积,同时又用了没骨法,是不是可以概括为渍积每股法?如果可以这样概括,这种笔墨技法也应该算是您的独创了了吧?您为什么喜欢用渍和积?
  延佳黎:“渍积没骨法”是您根据作品总结出来的,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这样想。在作画的时候,完全由精神意念支配着,一遍两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自然会再去画,直到满意为止。这时,可能已经画了很多遍了,自然会留下“渍和积”的痕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全由感觉和意念控制,不能积到墨、色僵滞、死板。否则将会废弃。这也是长期的笔墨实践的结果。
  没骨法”其实并不是真的“没骨”,而是骨藏于里,是“绵里裹针”,就像我们的骨头是藏于皮肉里面一样,是一种含蓄内敛,而不是外露张扬的视觉感觉。这也正符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精神。
  一种语言,不一定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精神感觉、情感思想就好。
  石鲁之后“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再添新样貌
  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开创者
  李树森:自石鲁开创了“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新图式新形式以后,黄土高原题材画家群体逐渐发展成著名的“长安画派”,其中的画家作品多重在体现黄土高原的雄强、浑厚、悲壮、苍凉与深沉。对于同一题材,而你却跳出藩篱,另辟蹊径,独创了如梦如诗如幻般美妙的新视觉画面。如果把您总结为“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开创者”,您觉得准确吗?
  延佳黎: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吧。任何艺术都具有空灵和充实两个方面,就像事物的阴与阳、虚与实一样,“长安画派”画家的作品,体现黄土高原的雄强、浑厚、悲壮、苍凉与深沉。这正是表现黄土高原充实、坚硬的一面。而我作为一名女性画家更感觉到黄土高原土质的柔软,深厚,和每个山卯的圆浑丰润,像母亲一样滋养生活在哪里的万物生灵,它绵延起伏、婉转相连、优美含蓄。它的美,是一种柔软、博大、安静的美,是一种默默承受一切,而又超越一切的大美。让人感觉似在眼前,却又虚无缥缈,这种美,超越了现实,让我产生一种梦幻般的人生感悟,是一种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
  金台记:
  延佳黎,静悄悄地蛰伏于美术学院执教20余年。她生活在俗世之中,但却不从俗。她简住简行,不曾卖过一张作品,一直过着质朴,甚至有点拮据的生活。授课、阅读、思考和绘画研究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
  出世般淡定、从容地坐在对面的她,语音轻轻地回答着提问,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住她思想的深邃、学识的渊博、艺术上的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和对艺术的万般虔诚与为艺术献身终生的坚定信念。她,是一位思想型画家。
  深入了解延佳黎,你会深刻感受到她的聪慧与超群的艺术天赋,会为她以出世之精神,创中国水墨画梦幻空灵、至虚至实新形式语言之成就所震动。她已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在那里,她依据性情恣意挥洒,在不经意间已是硕果累累。
  再深入了解延佳黎,你更会为她那种本真的、纯粹的、崇高的艺术情操和深得艺术精髓而已达到的艺术境界所震撼。
  前人或其他画家的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多重在描绘她的雄强、浑厚,苦涩、悲壮、苍凉、深沉、壮美。而延佳黎却敢于打破程式,不追潮流,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化积淀基础上,以创新的渍积没骨笔墨技法和新的审美思想,独创了黄土高原题材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新意境,从视觉感受、形式感受、思想角度、题材视野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美学体验。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一览难忘。格调新、品质新,已形成卓然不群的“延家样”。
  在中国文化艺术向现代转型建构的历史时期,延佳黎的艺术精神是值得推崇学习的,她的艺术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她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金台点将”栏目点之,是以为记。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延佳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